2022年7月30日 星期六

從知道→做到→跨界運用的思考工具

過去的學校測驗都是在講「資料」、「資訊」,大多數的考試也只是在測試你是否「知道」。過去幾年很多人高喊知識管理,但僅僅只是管理資料、資訊。管理「資訊」,只是延續學校教育讓學生寫作業與背誦的手法,缺乏長期思考與思辯訓練,停留在「知道」的領域。

 

「知識」是來自於「做到」、「使用」,也就是執行後的經驗,這才是真正的知識。

 

但是能「做到」不代表「做得好」,做得好就表示已經不需要依樣畫葫蘆地做,而能獨立去「運用」。成為上班族後,公司老闆其實不在意我們怎樣學習,而是要求我們運用知識。

 

資料data:在社會科學中,指研究者對社會現象中某些事實所做的記錄。在

計算機中一切數值、記號和事實的概稱。通常指未加以處理者。

資訊information:泛指一般資料和訊息,在計算機上指對使用者有用之資

料和訊息的總稱,以別於未經處理過的資料。

知識knowledge:學問、所知道的事理。(摘錄自《曼陀羅九宮格思考法》)

 

 

#曼陀羅思考法

#曼陀羅九宮格思考法

#九宮格思考法

#mandal

#mandalart


2022年7月23日 星期六

思考可視化,更能激發創意力


只是在腦中憑空想像,常常會面臨思考卡住的現象,藉由書寫出來的視覺化畫面,讓自己可以看到思考的軌跡,更能激發創意。關於創意訓練部分,更多內容請見6-5 6-810-7

 

舉例來說,我想了解現在的內心感受,就逐一把腦中浮現的念頭填寫在四周空格中。看著這些思考軌跡,才發現原來這些念頭都可歸類於恐懼。恐懼才是我真正的核心感受,剛剛所填寫的文字,都只是表面層次的念頭、想法,如果一直將思考重心放在這些念頭上,那就是頭痛醫腳了。

 

於是我應該將思考重心著重於「面對恐懼、克服恐懼」,往這個方面去發揮我的創意才對。見下圖。

 

畢竟在21世紀中,文盲並非不識字的人,而是不能再學習的人。學習=學+習作,要成為終身學習者,就要不停地去習作,而不是當一個被動思考的職業學生。進行曼陀羅思考法時,因為至少有8個空格位置,無形中強制我們盡可能地填滿所有的格子,這能刺激大腦努力去深入思索。(摘錄自《曼陀羅九宮格思考法》)

 

#曼陀羅思考法

#曼陀羅九宮格思考法

#九宮格思考法

#mandal

#mandalart

2022年7月16日 星期六

空間有限制,刺激萃取資訊的能力


因為格子數量有侷限性,在整理資訊時,可以強制性地要求大腦盡可能去濃縮、刪減出最重要的內容。在閱讀《與青春有約:柯維給年輕人的生活藍圖》後,我寫下了閱讀筆記如下圖。(摘錄自《曼陀羅九宮格思考法》)

 

《與青春有約:柯維給年輕人的生活藍圖》,西恩.柯維 著,天下文化出版。

 

#曼陀羅思考法

#曼陀羅九宮格思考法

#九宮格思考法

#mandal

#mandalart